来自 | 凹非寺
出品 | 量子位
word2vec是谷歌2013年开源的语言工具。
两层网络,就能把词变成向量,在NLP领域举足轻重,是许多功能实现的基础。
可是现在,有一位叫做bollu (简称菠萝) 的程序员,大声对世界说:
“关于word2vec,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错的。”
在他看来,论文里的算法解释,和代码实现一比,讲的根本是两回事。
是不是只要开源了代码,论文写不写清楚都没关系?
一番仔细的论述,引起了许多人的讨论和共鸣,不出半日Hacker News热度已近300点:
那么,菠萝的世界观是怎样崩塌的,他眼里真实的word2vec是什么样子呢?
不一样的天空
word2vec有种经典解释 (在Skip-Gram里、带负采样的那种) ,论文和数不胜数的博客都是这样写的:
只能看出有两个向量。
可程序员说,看了word2vec最原本的C语言实现代码,就会发现完全不一样。
(多数用word2vec做词嵌入的人类,要么是直接调用C实现,要么是调用gensim实现。gensim是从C实现上翻译过来的,连变量的名字都不变。)
C实现长这样
每个单词有两个向量,分别有不同的角色:
一个表示这个词作为中心词 (Focus Word) 时的样子。
一个表示它作为另一个中心词的上下文 (Context Word) 时的样子。
菠萝说:耳熟吧,GloVe就是借用了这里的思路,只是没有谁明确说出来而已。
在C语言的源代码里,设定已经非常完好,这些向量由两个数组 (Array) 分别负责:
syn0数组,负责某个词作为中心词时的向量。是随机初始化的。
}
syn1neg数组,负责这个词作为上下文时的向量。是零初始化的。
;
训练的话,要先选出一个中心词。在正、负样本训练的时候,这个中心词就保持不变 (Constant) 了。
中心词向量的梯度 (Gradients) ,会在缓冲器 (Buffer) 里累积起来。经过正、负样本的作用之后,这些梯度会被应用到中心词上:
; c < layer1_size; c++) syn0[c + l1] += neu1e[c];
那么问题来了,为什么是随机初始化,为什么是零初始化?
关于初始化
这些东西,也没见论文和博客里讲过,菠萝只能自己推测了一下:
因为负样本 (Negative Sample) 来自全文上下,并没太根据词频来定权重,这样选哪个单词都可以,通常这个词的向量还没经过多少训练。
而如果这个向量已经有了一个值,那么它就可以随意移动 (Move Randomly) 中心词了。
解决方法是,把所有负样本设为零,这样依赖只有那些比较高频出现的向量,才会影响到另外一个向量的表征。
程序员说,如果是这样,真的很巧妙。他也从来没想过,初始化策略能有这么重要,读论文也看不出。
直接看代码,不相信论文了
在这之前,菠萝已经花了两个月来复现word2vec,也读了无数文章,就是不成功。
不管试了多少次,还是得不到论文说的分数。又不能认为分数是论文作者编的。
最后,他决定去仔细读源代码。初读还以为打开方式错了,因为和之前看过的资料都不一样:
我不明白,为什么原始论文和网上的博客,都不去写word2vec真正是怎么工作的。所以就想自己写出来。
也是在这个过程中,他才像上文提到的那样,发现GloVe给上下文 (Context) 一个单独的向量这种做法,是从word2vec那里来的。
而GloVe的作者并没有提到过这一点。
想到这里,程序员又有了新的质疑:
这样不算学术不诚实 (Academic Dishonesty) 么?我也不知道算不算,但觉得至少是个很严重的问题。
伤感之余,菠萝作出了一个机智的决定:以后先不看论文对算法的解释,直接去读源代码。
都是这种习惯么?
探讨起论文和实现不一致的情况,一个用编译器读了40年论文的资深程序员 (DannyBee) ,占据了Hacker News评论区的顶楼。
他细数了这些年来,论文作者的习惯变化:
早期许多算法的实现,原理都和描述相符,性能也和描述相符。只是论文会用伪代码 (Pseudocode) ,用伪代码的部分,和实现的差别到底在哪,也会详细说明。
后来,人们便开始走远了。有些论文的算法,要么是工作原理不像描述那样,要么是效率低到没法用。看源码的时候也会发现,不是论文说的那回事。
SSAPRE就是一个典型。时至今日,大家读起它的论文还是会觉得难懂。把源码放进Open64编译器去读,也发现和论文大相径庭 (Wildly Different) 。
再后来,有了github这类社区,事情好像又朝着早期的健康方向发展了。
在这样的环境里,word2vec算个反例吧,可能他们觉得已经把代码开源了,论文里写不清也没关系。
紧接着,楼下便有人 (nullwasamistake) 表示,反例不止这一个:
我在实现一个哈希表排序算法的时候,发现一篇近期的论文也有类似的问题。
论文里从来没提到过,表格尺寸必须是2的n次方。
而这篇研究的全部意义,似乎就是比现有的其他算法,内存效率更高。
我做了2/3才发现,根本没有比现有方法更高效,反而更差了,除非把表的尺寸调成2^n。
虽然不是彻头彻尾的骗人,但这个疏漏算是很有创意了。
不过,当有人劝ta把那篇论文挂出来,这位吐槽的网友也实诚地表示:
现在批评科技巨头有风险,以后可能还想去工作呢。
由此观之,菠萝是个有勇气的少年。
传送门
菠萝对word2vec的完整意见发表在github上,有兴趣可前去观赏:
https://github.com/bollu/bollu.github.io
另外,还有Hacker News评论区,便于寻找更多同感:
https://news.ycombinator.com/item?id=20089515
— 完 —
为您推荐
拒绝遗忘:高效的动态规划算法
PyTorch内部机制,来自核心开发者的全面解读
AI高数解题神器:轻轻一拍,答案就来
快讯!IEEE解除对华为员工的限制!
机器学习必学10大算法
本篇文章来源于: 深度学习这件小事
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知行编程网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内容反馈